“两个结合”基本问题研究
-
出版时间: 2024-05-01ISBN: 978-7-5227-3331-9浏览人数: 83次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所属分类: 无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导论
一“两个结合”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三“两个结合”彰显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第一章“两个结合”提出的时代要求和理论逻辑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两个结合”是开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两个结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需要
三“两个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第二节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客观需要
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新局
二确立文明交流互鉴主体性的内在要求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飞跃的客观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时空坐标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三“两个结合”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两个结合”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拓展深化
第二节党的十八大前习近平同志对“两个结合”的思考与探索
一在河北正定的思考与探索
二在福建的思考与探索
三在浙江的思考与探索
四在上海的思考与探索
五从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八大前的思考与探索
第三节“两个结合”的明确提出和系统阐发
一“两个结合”的提出
二“两个结合”的系统阐发
第三章“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关系
第一节“两个结合”的内在构成要素
一“两个结合”的主体要素
二“两个结合”的客体要素
三“两个结合”的成果要素
第二节“两个结合”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两个结合”是多要素互动的历史开放性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通融合
第三节“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
一“两个结合”是建立在文化主体能动性基础上的创造性结合
二“两个结合”是文化契合前提下的贯通性结合
三“两个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式的差异性结合
四“两个结合”是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能动性结合
第四节“两个结合”的相互关系
一“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二“两个结合”的侧重点
第四章“两个结合”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两个结合”中的“新实践论”“新矛盾论”
一“结合”的哲学意涵
二“两个结合”是“实践论”逻辑的深化与发展
三“从实际出发”逻辑的深化与“矛盾论”的新形态
四“从实际出发”的中国哲学谱系
第二节“两个结合”中蕴含的大历史观
一大历史观为历史自信奠定思想基础
二大历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丰富发展
三“两个结合”的唯物史观基础
四“两个结合”中蕴含的历史主动精神
第三节“两个结合”中蕴含的新哲学构想与新文明蓝图
一“两个结合”丰富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两个结合”中蕴含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两个结合”中蕴含着的新文明蓝图
第五章“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基本路径
第一节“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
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四深刻把握不断发展的中国实际
第二节“两个结合”的基本路径
一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融通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第三节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反对错误倾向
一反对“马教条”和“洋教条”
二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三完整准确理解和推进“两个结合”
第六章新时代“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第一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
一全面系统深刻揭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节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天下为公”
一“天下为公”是大同理想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二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凝聚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吸收天下为公思想的时代精华
第三节人民至上与“民为邦本”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精华
二创造性改造传统的民本思想
三人民至上赋予以民为本新的时代内涵
第四节以德治国与“为政以德”
一“为政以德”体现中华传统德治思想特征
二以德治国吸收“为政以德”思想之精华
三以德治国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节全面深化改革与“革故鼎新”
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富有创新精神
二“革故鼎新”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相通的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对“革故鼎新”精神基因的传承与发展
第六节德才兼备与“任人唯贤”
一“任人唯贤”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选人用人的标准
第七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与“天人合一”
一“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天人协调的积极因素
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吸收天人合一思想精华
第八节自信自强与“自强不息”
一“自强不息”贯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二独立自主是自强不息精神基因的传承
三自信自强是新时代鲜明的精神标识
第九节正确义利观与“厚德载物”
一“厚德载物”蕴含着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
二“正确义利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第十节合作共赢与“讲信修睦”
一“讲信修睦”贵在“信”
二合作共赢必须建立在“讲信修睦”的基础之上
第十一节真实亲诚理念与“亲仁善邻”
一“亲仁善邻”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二真实亲诚理念是“亲仁善邻”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
第七章“两个结合”的成果和意义
第一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
一高度契合的内在原因
二高度契合的具体表现
三有机结合的演进脉络
第二节互相成就,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一造就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三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
第三节铸牢道路根基,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
一中国特色的关键在“两个结合”
二“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三“两个结合”赋予中国道路以更加深厚的文明底蕴
第四节打开创新空间,实现新的思想解放
一深层解决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
二回答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
三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世纪难题
第五节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一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建立
二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结语在推进“两个结合”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参考文献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