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债的经济效应研究
纸书售价: ¥23.0 纸书定价:¥23.0
-
作者: 刘华责任编辑: 张红出版时间: 2004-01-01ISBN: 7-5004-3770-6字数: 246千字浏览人数: 142次所属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导论
一、为什么还要研究这个问题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三、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公债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公债在西方国家的起源与发展
一、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与公债的萌芽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现代意义的公债制度及发展
三、资本主义时期公债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公债的溯源与特点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公债与特点
二、晚清时期的公债
三、北洋时期的国内公债
四、国民党政府时期内债
五、解放以后公债的发行与特点
第二章 公债效率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公债负效率论
一、亚当·斯密的公债理论
二、大卫·李嘉图的公债理论
三、萨伊的公债思想
四、西斯蒙第的公债思想
五、约·斯·穆勒的公债思想
第二节 公债正效率论
一、迪策耳的公债思想
二、瓦格纳的公债思想
三、巴斯泰布尔的公债理论
四、道尔顿的公债论
五、凯恩斯学派的公债正效率理论
第三节 李嘉图的等价定理及其修正
一、大卫·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涵义及经济学意义
二、大卫·李嘉图等价定理所引发的争论
第三章 政府公债与社会总供给、经济增长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
一、亚当·斯密、马歇尔与扬的经济增长思想
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三、新古典经济增长思想
四、经济的新增长理论
五、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公债效应与经济增长
第三节 公债与私人资本积累、公共资本积累
一、最优化公债
二、公债、私人资本、公共资本与产出
三、公债与公共资本的结构
第四节 公债、税收与经济增长
第五节 中国公债资金的投资原则与方向
一、当前我国公债资金的使用结构有待优化
二、中国公债资金使用原则及方向
第四章 政府公债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
第一节 政府公债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一、消费函数理论概述
二、政府公债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第二节 政府发行公债对投资需求的影响
一、意愿资本存量及其影响因素
二、政府公债、均衡利率与企业投资
三、政府公债、预期资本边际效率与投资需求
第三节 政府公债对国际收支、汇率的影响以及乘数效应
一、政府公债对国际收支、汇率影响的理论综述
二、政府发行公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三、政府公债、汇率与经济结构
四、公债支出与乘数效应
第四节 中国公债的“挤入效应”与“挤出效应”分析
一、公债的“挤入效应”与“挤出效应”
二、中国公债对投资的“挤出效应”分析
三、中国公债发行对消费以及乘数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 政府公债的金融效应分析
第一节 政府公债与货币供给量
一、公债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商品或准货币
二、公债、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
三、公债运行过程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四、政府公债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五、公债持有主体的差异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六、我国公债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关系分析
第二节 公债对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影响
一、公债规模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二、公债的收益率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三、我国的公债规模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第三节 公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
一、公债对价格影响的理论模型
二、我国公债与物价指数的关系
第六章 中国公债负担与风险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公债负担与风险的概念与衡量
一、公债负担的概念与特征
二、公债负担的数量界限分析
三、公债风险的概念以及与公债负担之间的关系
四、衡量公债风险与负担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国公债负担与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债规模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二、我国公债的微观风险与负担
三、我国公债的宏观负担与风险
四、我国公债负担与风险的成因分析
五、我国政府的综合债务考察
六、政策与建议
第七章 公债政策与公债管理
第一节 公债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一、公债政策的概念
二、公债政策目标
三、公债政策工具与宏观经济调控
第二节 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
一、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
二、公债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三节 公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公债政策是联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中介
二、公债政策操作的特点
三、公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原则
第四节 公债的微观经济目标与管理
一、发行公债的成本
二、影响发行公债成本的因素
三、公债的使用效率及测量
第八章 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可行性思考
第一节 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状况及特点
一、地方政府公债的概念与经济效应
二、西方国家地方公债的发行情况
三、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经济机制:公共品与信息对称
四、地方政府发债的制度保障:独立的财政权、分税制与地方政府的约束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可行性思考
一、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争论
二、目前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的制度条件还需完善
三、现阶段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有可能出现的弊端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